本文目录一览:
提奥迪首款纯电动SUV奥迪e-tron,及对于它用车之感受
出色的电动性能:奥迪etron作为一款纯电动SUV,其性能表现同样值得称赞。车辆搭载了高性能的电动机和电池组,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输出和持久的续航能力 。此外 ,奥迪etron还配备了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和安全配置,为驾乘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保护。
e-tron这款纯电动车硬是被奥迪做成了油车的感受。去年年度有幸被南部区评为七星奥迪车主,4月22号通知七星车主e-tron提车 ,到现在已经开了半个月,补交一个提车作业,并作一个简单的SWOT优劣势个人之分析 。纯属于个人见解 ,欢迎车友共同探讨。
底盘质感上乘:虽然与ID.6使用相同底盘,但奥迪Q5 e-tron的底盘调校更显高级。在通过减速带时,底盘回弹迅速 ,车身稳定,对路面震动的过滤也更为细致,赋予驾驶者厚重与扎实的感觉 。 驾驶体验流畅:不同于传统油改电车型 ,奥迪Q5 e-tron的驾驶感受更接近燃油车。
奥迪Q4 e-tron的使用感受对于奥迪Q4 e-tron的使用感受,我们的宝妈总结了三个优点:优点一:好开 首先就是从油车转变过来,毫无上手难度,非常好开 ,而且驾驶起来没有明显的晕车感。自动能量回收模式下松电门没有明显拖拽感,所以不会晕车,这一点车主很看重 。
首先就是加速的表现 ,从数据上看,两车官方给出的加速成绩只差了0.2秒,但是给人的主观感受还是奥迪e-tron更胜一筹 ,尽管Q7采用的0T+8AT已经在同级当中相当出色了,不过在电动机强大低扭和平顺性面前还是有些吃亏。
一款“特吹”都喷不起的奥迪电动车!丨新车驾到
〖壹〗、与此同时,电动平台还更容易够提供多种驱动模式与动力选取。以奥迪Q4 Sportbacke-tron概念车搭载的电驱系统为例 ,车辆前后轴各装备一台电机,车轴间取消机械连接,而是采用电子控制确保扭矩得到最佳分配 ,就变成了一款quattro四驱车型 。
〖贰〗、在工艺和选材上,奥迪e-tron从内饰线条 、布料、皮革,到缝线图案都采用精心挑选的饰面材料、颜色和镶嵌技术。我们这台试驾车(50 quattro 豪华型 )不仅配备了真皮与Alcantara材质搭配(选装)的运动座椅,还有电动腰部支撑 ,细节之处无不彰显出奥迪深厚的底蕴与豪华感。
〖叁〗 、总结了一下主要有2个原因,首先作为纯电动车,奥迪e-tron的车身重心很低 ,配上255mm的宽胎,整台车感觉像是牢牢地吸在地面上;其次奥迪e-tron的加速和刹车都比较给力,能够获得较快的入弯和出弯速度 ,电门的深浅也很好掌控。
〖肆〗、类似的车型宝马、奔驰也都有很多,比如宝马卖得比较好的车型是iX3,那大家猜猜iX3现在多少钱 。一般来说电车成本要比油车贵得多 ,所以能实现“油电同价 ”的车型就都在大吹特吹了。但宝马的电动车,不但不比油车贵,相反 ,比油车还要便宜个七八万。
不太像电动车的电动车,试驾奥迪e-tron
首先,奥迪e-tron的外形和奥迪旗下现售的任何一款燃油版SUV都没有太大差异,这台车也是沿袭了奥迪全新的家族式设计语言,八边形进气格栅 ,以及灯厂出品的高品质矩阵LED大灯组,贯穿式的尾灯设计,都是熟悉的奥迪味道 。 不过这台车在细节上还是进行了一番雕琢 ,以凸显和燃油车的差异。
虽然对于今天的奥迪来说,电动化布局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进程。在Vorsprung 2030战略的指引下,E-tron Sportback已经不再是奥迪品牌旗下的主销车型 ,但它依旧代表着一种极具前瞻性的探索精神 。
奥迪Q5 e-tron的全系车型都搭载容量为84kWh的三元锂电池组,两驱和四驱车型因电机数量的不同,所以CLTC续航里程有所不同。其中两驱车型 ,也就是40 e-tron的官方CLTC续航里程为560km,四驱的50 e-tron官方CLTC续航里程为520km。
在工艺和选材上,奥迪e-tron从内饰线条 、布料、皮革 ,到缝线图案都采用精心挑选的饰面材料、颜色和镶嵌技术 。我们这台试驾车(50 quattro 豪华型 )不仅配备了真皮与Alcantara材质搭配(选装)的运动座椅,还有电动腰部支撑,细节之处无不彰显出奥迪深厚的底蕴与豪华感。
在2018年,奥迪和奔驰这两个传统豪华品牌都不约而同的瞄向了豪华电车这是市场 ,分别推出了e-tron和EQ系列,正式进军纯电市场。又经过几年的发展,到现在奥迪e-tron家族产品矩阵里正式上市的车已经有6台 。今天我们要试驾的。便是这其中的纯电轿跑SUV--奥迪e-tron Sportback。
奥迪e-tron上我们可以看出 ,作为一直以科技进步作为自身发展动力的企业,在电动技术方面并不保守,而是结合奥迪以往的技术优势 ,开发全新平台,重新定义了一款旗舰产品。它比很多新势力的产品更像一辆车,或者说奥迪对于电动化的解读 更加深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 ,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